革命后代讲家风|当年的血雨腥风化作革命家风
2016-11-21 09:25:00 作者:administrator 来源: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
这是山东大学(威海)的学员送给基地“革命后代讲家风”授课老师梁汉平(梁金生之子)、刘松柏(刘型之女)的素描。
由于这两位老师并没有结婚照,他们便珍藏了起来,说:“这就是我们的‘结婚照’。”
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两位革命先辈。
梁金生
1906年出生在越南东川;
1919—1924年7月在国立暨南大学师范科读书并自修中医,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27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;
1945年8月去支援越南人民的革命斗争; 1946年在越南遭国民党特务用毒药暗杀而壮烈牺牲。
刘型
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,祖籍湖南醴陵, 毕业于黄埔军校武汉分校;
参加了秋收起义和黄洋界保卫战,曾任红四军连党代表、师政委、军团秘书长、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务;
解放后曾任北京地质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、国家农垦部副部长、中共中央纪委常委等职务。
(2013年6月20日,时任越南共和国主席张晋创会见中方友好人士梁汉平)
有人会问,英雄的孩子,革命的后代,应该是人生事业一帆风顺吧?先不急着回答,先听几个故事。
家风故事
1、比自己孩子还重要的文件箱
1945年6月1日,延安第二保育院在朱总司令和康克清妈妈的关怀下建立了。1946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,延安第二保育院按中央指示,要撤离延安,临出发前,康克清妈妈到延安第二保育院进行了动员,她说:“三天后,我们就要出发了,我们保育院的宗旨是一切为了战争、一切为了革命、一切为了孩子!在行军的路上,大人在孩子要在,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!大家能做到吗?”大家高声地回答:“能!”,部队就这样出发了。
(延安保育院的孩子在上课)
在行军途中,保育院经历了战火的洗礼。大家渡过了艰难险阻,爬山、涉水、过封锁线,经历了敌机多次轰炸,经过了许多贫困的传染病疫区等等。在历时3年的行军途中,一次深夜,在过山西的汾河的封锁线时,刘松柏的母亲程宜萍在得知自己的2个女儿掉到冰河里淹死了的消息时,为了保护公家的4个孩子和1对文件箱,她含着热泪毅然决然地向前走去,这4个孩子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,这1对文件箱里面放着全体干部、战士和150个孩子的档案,这个文件箱更重要,绝不能被敌人抢去,也不能丢失,将来战争结束后,八路军们要凭着这些档案找到自己的儿子呀!后来,刘松柏和姐姐被八路军战士救活了。
(1994年6月1日刘松柏问候康克清妈妈)
在遇到艰难险阻和敌机轰炸时,保育院的叔叔、阿姨们都是用自己的身躯保护着孩子、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孩子们。延安第二保育院从延安到北京,3年带着150个孩子3000里行军,没有死一个孩子,路途中分出的另一队,从延安出发途中经过朝鲜的平壤,再到东北的6000里行军,十几个孩子,也没有死一个孩子。
如果说,战争时期或有许多无奈,那我们一起来听听解放后的故事。
2、烈士补贴不准要
梁汉平上初中时,学校要给他发烈士补贴18元多,他三番五次地不要,教导处主任说:“你没有权利不要,回家问你妈!”
他知道问母亲会受批评,硬着头皮地问了母亲,说:“学校要给我发烈士补助。”,话还没有说完,他母亲就批评他说:“我还养不活你吗?你还要向政府要钱!……”,母亲批评、教育了他1个多小时,不让他要政府的补助18元多钱,而他母亲每月只给他9.50元,每月伙食费8:50元,1元钱乘车。他为了买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,每周一上学,周六下学(那时是住校),都要走十几里,省点车费才能买书。(因为没要政府的补助,烈士补助的名单也将他们家划去了,文革中还斗他母亲是假烈属。文革后,他们家才补办了烈士证明。梁汉平从来没有享受过烈属待遇。)
家庭对他们严格要求的经历,反映出革命前辈们的心中只有国家的利益、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,而从来没有个人的私利,只有无私才能无畏、只有无私才能廉政。前辈们的事迹感动着大家,也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。
3、俭朴婚礼
梁汉平:“我们是1970年10月1日结婚的,这时已经有照结婚照、吃大餐、或出去旅游等请客送礼等各种形式了,但是,我们的婚礼是极其简朴的,我们没有照结婚照,结婚时只有4个人参加,我们两人的母亲和我们两人参加,婚礼在北京六一幼儿院的家里举办的,在婚礼上,我们吃的是忆苦饭:糠窝窝和野菜。现在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忆苦饭了,我们须要介绍一下。4个人围坐在圆桌旁,两位母亲给我们回忆着,从延安出发,行军路上的艰苦战斗的生活。两位母亲的初衷是:让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来时所走过的路,才能知道,我们将来要走的路。通过这样的婚礼,我们接受了革命情怀的再教育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:未来中国,是一群正知,正念,正能量人的天下。真正的危机,不是金融危机,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,注重家教,注重家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