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 >  学员风采  >  影像  >  【井冈山札记】“上山”与“下山”,只为信仰

“上山”与“下山”,只为信仰

2015-09-16 11:19:00   作者:隆娇   来源: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

 2015年8月30日,我作为团干的一份子,随“华广-华软兄弟连”一道上了井冈山,共同接受为期四天的红色革命教育培训。 

 

   在我的少年时代,井冈山作为革命圣地的符号,被长辈们反复诉说,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,使我心驰神往。值此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,能够来到井冈山体验学习,是我的人生之幸。

  在前不久陈凯歌导演的《道士下山》里,小道士何安下在下山之前,其师傅语重心长道:“不择手段非豪杰,不改初衷真英雄。”这句话让重温井冈山红色历史的我感同身受,当年红军的上山与下山,又何尝不是如此?迫于困境,却为了理想上山,开拓革命根据地;带着信仰下山,壮大红色政权,均是不改初衷的真英雄。

  在短短四天的培训学习中,紧张而又愉快。我们参加了“三湾改编”、“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”、“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——三严三实”等课程;足迹踏遍大小五井、茅坪、茨坪;深入井冈山腹地,急行军、探访毛泽东、朱德等先烈的故居等等;体验了学编草鞋、举行了祭奠革命烈士等;每一堂课都是如此鲜活生动,仿佛使人回到那个烽火连绵的岁月,与革命先辈们同呼吸、共命运。

 

  我永远无法忘怀,在聆听革命后代讲家风之时,梁汉平老人(烈士梁金生之子)与刘松柏老人(刘型将军之女)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殷切关怀。他们以自身的艰苦奋斗经历,伉俪情深数十年,毫无保留地继承了革命先辈的传统与精神,并无私地将这种精神传承于我们。他们的一生,无愧于崇高的信仰,值得我们深深敬佩。

  我永远无法忘怀,在茅坪坝上村李祖芳老人家的一顿简单的午饭。当我们急行军后,李祖芳老人亲切地接待了我们。在坝上村里,我们聆听李祖芳老人讲述其爷爷——李筱甫的革命往事,进行实地乡村调研。风光秀丽、民风淳朴的坝上村,是无数革命先烈为之战斗过的地方,其精神久久长存于此,使人感慨动容。

  我永远无法忘怀,9月3日上午于团中央井冈山基地大礼堂观看的国家阅兵仪式,当习近平主席振臂高呼“正义必胜,人民必胜,和平必胜”时,我们热泪盈眶,纷纷鼓掌的场景。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,而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崇高的理想和使命。在阅兵仪式的屏幕前,有感于国家强盛,人民幸福,不禁动容不已。正如网友在微博上隔空对周恩来总理喊话:“这盛世,如您所愿。”

  我们的人生,其实也是一场“上山”与“下山”之旅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们是带着理想和信仰“上山” (或者说到大学、社会里锻造),蓄势待发,等待时机“下山”(服务于社会和人民)。不同于《水浒传》中水泊梁山的好汉们啸聚山林,大块吃肉、大秤分金,我们是为了人民的事业而奋斗,“上山”有其合理性、必然性。在不远的将来,我们会努力把这种新时代的井冈山精神融入我们的本职工作中,引领青年学生思想进步、成长成才,这就是我们此次上井冈山学习取经的意义所在。

  四天的学习虽然短暂,但结识了许多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的战友,如DJ、小四等,让人感受到高校教师良好的风度与幽默的语言,我们之间的友谊万岁。

  感谢党代表王单老师连日来的教导与陪伴,怀念井冈山培训基地的宿舍、饭堂、健身房以及我最流连忘返的“未来书吧”。

  在此长眠的井冈山烈士,也许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,但他们的事业将万古长青。

  山中学习数日,世间依旧喧嚣,如今我们已经下山,但井冈山精神将长存我们心中。

  谢谢你,美丽的井冈山;再见,我亲爱的革命故土;前进啊,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!

  (供稿:井冈山2015年第605期培训班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张超杰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分享到:

版权所有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     备案号 赣ICP备19007115号-1
公安部备案号 36088102000016

官方微博

微信公众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