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顿饭,改变了一个村
2018-03-14 15:08:00 作者:administrator 来源: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
“小康不小康,关键在老乡。”
2017年,全国28个贫困县宣布脱贫摘帽。摘帽之后,基层干部和群众在做什么?想什么?
2018年《半月谈》第1期刊发了《摘了贫困帽,长怀“脱困”忧》一文,半月谈记者对井冈山坝上村的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采访......
坝上村,一个熟悉的名字,其实就是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学员们开展“红军的一天”、“井冈练兵”体验教学的地方。
2013至2018年,基地与坝上村共同成长,变化很大。基地也是唯一一家与坝上村合作的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。目前基地年培训规模达20万人次,大部分学员都体验过坝上村“红军的一天”。
“过去大家无所事事,现在精气神也不一样了”
《摘了贫困帽,长怀“脱困”忧》文中写到:
在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,村里的贫困户参与“红军的一天”培训饮食接待,每户增收约2.3万元。村主任金齐兴说:“过去,村里没什么产业,大家无所事事;现在,大家都在忙,精气神也不一样了!”
基地学员自做红军餐
基地学员采访老乡
不只是提高收入,而是改变老乡生活方式。
基地学员来自五湖四海,有高校师生、青年企业家、青联委员、企业团干部,甚至还有来自中央国家机关的青年干部等。老乡通过与学员交流,增长了见识,丰富了晚年生活;学员聆听老乡们诉说革命故事,更能深切地感悟“初心”。
最美坝上人 吴云月
微信公众号“江西日报”曾经发表过《厉害了!江西这个小山村凭啥成为全国率先脱贫的典型?》一文,其中描述了村民吴云月的脱贫历程。
回忆艰辛往事,吴云月忍不住流泪
1997年,吴云月的丈夫肖贵明因病去世,留下孤苦无依的娘仨儿相依为命。每每想起早年生活的不容易,她总是止不住地抹泪:“当年分家时,家里连一床被子都没有,更别提房子了!”
为了支撑起这个家,吴云月每天起早贪黑,靠着种田养猪艰难度日,有时在附近村镇打点零工,一天的工资不过17元。
吴云月为基地学员准备的“红军餐”
山穷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2013年,吴云月参加了村里的“红军餐”接待,当年就有了3000多元的收入,钱虽然不多,但对她家而言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。尝到甜头的她,干得更有劲了。
为了准备“红军餐”,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准备食材,“七菜一汤”的饭菜虽然不算多,但她却要花上一上午去准备。
看着游客对她做的饭菜赞不绝口,她的心如同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那盘清炒南瓜一样,甜开了花。
吴云月家重新翻修后的房子
2016年,吴云月家共接待游客1000多人次,纯收入达1.5万元,加上自己偶尔也在村里工地上干点小工,每年也能赚个2000多块,加上儿子外出务工的2万元,一年的收入将近4万元。
脱贫后生活甜如蜜
坝上村风光
坝上村
坝上村是一个具有浓厚红色传统的山村,在井冈山斗争时期,这里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“安家之地”,这里也是两名重要人物——袁文才、李筱甫的故乡,家家户户流传着“聂槐妆送盐”“李筱甫送马”的革命故事。
源头村和马源村 “红军的一天”
基地将“红军的一天”体验课延伸到挑粮小道的大陇镇源头村和茅坪乡马源村。
源头村里有30户农户为基地实践课结对农户。
“挑粮小道的挥汗如雨,胜过书本上的千言万语”。春暖花香,相约井冈,速来体验一下吧。
源头村
源头村,一座位于井冈山黄洋界下静谧的小山村,以其位于河流之源而得名。1927年12月受毛泽东的指示,由毛泽覃同志在这一带广泛发动群众,创立了湘赣边第一个农村党支部。
从此,这里成为中国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面旗帜。由村中出发的“朱毛挑粮小道”,曾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,将几十万斤军粮运上井冈,见证了我军官兵一致、艰苦奋斗和军民鱼水等优良作风。
重走马源村“引兵井冈”这条红色之路,在红军烈士墓前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,体味革命艰辛......这也是基地去年九月新开发的“红军的一天”课程。
马源村
马源村——建村于距今700多年前的元代。这里山高林密,物产丰富,盛产水稻和莲子,有”五马回槽“的自然景观。村中一座始建于清代的老石桥,见证了当年绿林首领袁文才,欢迎工农革命军和毛委员“引兵井冈”的过程,因此被称为井冈“红军第一桥”。
2018,让我们和老乡们一起加油吧!
坝上村全景VR(作者:TOTORO)
部分素材来源:《半月谈》、微信公众号“江西日报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