邹元标与张居正--迟到四十年的理解
2015-05-10 09:09:00 作者: 来源: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
三
万历十年(1582年)张居正去世,亲政的万历皇帝开始清算张居正。结果墙倒众人推,连张居正亲手提拔起来的接班人---内阁首辅张思维也推波助澜,大力揭发张居正的罪状。张居正家产被炒,长子被拷打致死,幸好申时行力保,才避免了举家连坐的悲剧。此时的邹元标,已经在贵州度过了五年流放的时光。这下摇身一变,当年的罪犯成了"反张英雄",被召回朝廷担任了吏部给事中,这是一个品级小但权力大的职务。
但回京后的邹元标,表现却让人出乎意料,按说张居正害他流放,把他打成残疾,应该是切齿痛恨,邹元标回京的时候,大小官员都在上奏骂张居正,简直骂到了祖宗十八代。但邹元标不骂,曾负责抄张居正家的礼部侍郎邱瞬问他为什么不再骂了,邹元标说:我当年批张居正,是公愤而不是私怨,更不为投机。这本是邹元标个人的坦荡之语,没想到邱大人小心眼,以为邹元标说的"投机"是讽刺他。(邱瞬因负责抄张居正的家,逼死张居正的儿子,在朝野非议颇多),二人梁子就这么结下了。不久之后万历皇帝做寿,张居正活着的时候,总教育万历皇帝要勤俭节约,现在张居正死了,万历决定大操大办一回,谁知道邹元标上奏反对,也要求万历皇帝要"恭行节俭",这下可触了龙颜。邱瞬借机说邹元标是"邀名买直",结果吏部给事中官职也丢了,还好不用再挨板子流放,直接被万历皇帝罢官赶回了老家。
这以后的三十年,就是邹元标闲居家乡的时期,像这样一个心怀天下的俊才,闲肯定是闲不住的,当官没指望,就发挥余热,邹元标发挥余热的方式是讲学。从万历十八年(1590年)开始,邹元标回到了自己曾就读过的母校---都匀卫所,在此开课收徒,很快应者云集,之后的三十年,他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。同时也和诸多清流人物结交,比较有名的是两个人---顾宪成,赵南星。三人志同道合,先是书信往来,然后联合游学,四处办学开课。他们联合办起的学堂,就是赫赫有名的东林书院,他们以及他们的信徒,就是后来的东林党。而邹元标,也被称为"东林三君子"之一。
邹元标"发挥余热"的三十年,正好是万历王朝由盛转衰,走下坡路的三十年,比较出名的事情就是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,政府行政效率低下,而张居正改革的措施,除了一条鞭法之外,其他的也尽皆废除,彼时明朝土地兼并日重,一条鞭法最终也成空文,处江湖之远的邹元标,无疑对这些变化感同身受,如他自己所说:"国朝之衰,三十年居乡里,痛感如切肤。"而对曾被他看成"禽兽"的张居正,他也不由得重新审视。
在经过三十年辛苦后,邹元标和他的朋友们亲手缔造的东林党,在万历皇帝去世后,终成明朝第一大文官集团。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后,邹元标终得启用,官封都察院左都御史。这时的邹元标,已经到了古稀之年。重回北京后,邹元标却再无当年搞斗争的"激动",反而对同僚和皇帝提出要"和衷",即为了朝政,容纳不同政见的同僚存在。为了国家大计求同存异。和他一起缔造东林党的赵南星不理解,说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气节,邹元标回答说:为人臣子者,首要为国家计,可不拘小节也。这话很多大臣听着耳熟,不错,张居正也说过。
明朝天启元年(1621年),邹元标多次上奏,请求天启皇帝恢复张居正名誉,并追封谥号。同年底,天启皇帝朱由校下诏恢复了张居正的官职,并给予祭葬,这位身后蒙冤四十年的名臣,而今终得平反。这事不但让邹元标遭到了政敌的攻击,甚至许多同属东林党的同僚也不理解,比如左光斗就曾问他:你当年骂张居正,今天又为张居正说话,不是首鼠两端吗?邹元标感慨说:"沉浮半生,方知江陵(张居正)之艰辛也。"四年后,七十四岁的邹元标病逝。而此时的明王朝,已经进入末世,对于一心报国的邹元标来说,这份理解似乎有些晚了。